好想体面地跟你吵架

    赞 (21)    阅读(6,083)    鹿印(1)

文 / 公众号:温血动物


01

曾经我特别爱喝汤,不仅在外面吃饭要喝汤,自己也喜欢在家里煲汤。生病了喝鸡汤,腿疼了喝排骨汤,夏天热了喝冬瓜海鲜汤,加点枸杞,咕噜咕噜像喝水一样。

为什么这么爱喝汤呢?因为从小就被妈妈教育,“汤是非常有营养的东西,别的都比不了”。

耳濡目染,我也成了汤汤水水原教旨主义者,我甚至随身携带巨型保温杯,里面灌的就是汤。

后来我就痛风了,走不动路,痛风的感觉就像往关节里面插了一根针,那酸爽,刻骨铭心。

当然,最初我并不知道那是痛风,以为只是扭了脚,又拼了命喝汤,排骨汤,补嘛。直到脚肿得跟榔头似的,我去医院,才知道,这就是痛风。

医生跟我说,汤其实没有什么营养,只有少部分油脂和盐,嘌呤还高,喝多了尿酸排不出去,在关节处结晶,就会痛风。

他还给我看了尿酸结晶的样子,长得像玻璃渣,你想想,身体里有块玻璃渣,能不疼吗。

不过我还是不信,我问:“怎么可能呢?自己熬的汤又不是饭店里味精调出来的那种,那么白,不就是营养嘛!”

医生:“不不不,白色是因为脂肪溶解在水里,经过一系列反应,形成乳化液。”

我的信仰就此崩塌。

后来,我又了解了很多本该是常识的“冷知识”,比如韭菜不壮阳,生蚝不过是锌元素多,跟吃大白菜没有区别。

我突然体会到了科学的冰冷,香喷喷的饭菜也可以解构成一个个元素,肉不过是蛋白质和脂肪,蔬菜不过是少量碳水化合物+维生素+纤维。然后我们的身体就像机器需要电、汽车需要油一样需要这些东西。

相似的事情在我以后的人生中频频出现,比如你知道科学家怎么解释我家猫对我的依恋吗?

“可能它在等你死,好吃掉你。”

再比如,狗的伙伴死了,狗哭,不是因为伤心,而是本能,“润滑眼睛那种。”

突然有一种我的青春结束了的幻灭感,世界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复杂,世界很简单,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,只有1+1=2。

02

后来我开始不遗余力地向家里人普及这些知识。

我们全家都爱喝汤,我爸脚上的痛风石都好大了,他依然无法停止喝汤。

结果当然是他们不信,觉得我在扯淡。

理由是“你爷爷喝了一辈子汤,怎么没出事?生龙活虎的!”以及“你爸痛风是因为喝酒。”然后嘛,戒酒是不可能戒酒的,一碗汤一碗酒,人生活到九十九。

我跟他们解释,但蛋白质嘌呤这些专业名词他们也不懂。

我就说他们没文化。

我妈就很生气,说我上大学上傻了,上成了不孝子。

对了,还有流感能死人这件事。

外婆感冒,死活不送医院,要捂,大夏天,一床被子。

我说要当心是流感,可能发展成肺炎的。

他们说扯淡,一辈子都这么过来的。

我说发热很正常,是人体和病毒在斗争,捂被子不利于散热。

他们说我胡说八道,发烧要流汗,这是常识。

我说流汗是人体自然散热现象,并非我们要追求的目的,捂被子不利于散热,不如吃布洛芬。

然后,就没有然后了。

外婆确实没有因为感冒而发展成肺炎。

我说服自己的理由是,他们没文化。

他们不相信的理由是,我白眼狼,上了大学就自以为高贵了,看不起他们了。

熟悉不?

当代家庭因为某一个观念吵架的时候,最后大多会变成“早知道不送你上学了”式的抱怨。

03

和我相反,我妈挺喜欢跟人吵架的。

她是老家远近闻名的凶狠角色,学校开家长会,老师都会退避三分的那种,每次都会提前问我,“明天家长会,能让你爸来吗?”

我曾经以为,我妈在外面跟人吵架是那种不讲理式的乡村悍妇,就跟她在家的时候一样。

直到最近,近距离目睹了我妈的一场“战斗”,我才发现不是那样的。

我妈没什么爱好,就喜欢养花。别人打麻将,她养花,为此还被人讽刺过“小布尔乔亚情调”。

有一天,邻居来我家交流养花诀窍。

邻居说她没事就给土壤加热,除菌。

我妈:“你这样做,土壤里原来的细菌死了,别的细菌就会疯长啊。”

邻居说她把吃剩的东西埋土里去当肥料。

我妈:“不怕长虫子吗?”

然后她们就吵起来了,邻居坚持自己这样做很多年了,没有发生任何问题。

我妈说,这些东西都是她在书上看到的,为什么看书呢?因为以前那么做,花都死了。

邻居丢下一句“你会看书了不起啊!”就走了,留下我妈一个人在风中凌乱。

我妈咕哝了一句:“真的没文化!”

一时间,我哭笑不得,我妈不就是另外一个我吗?邻居的遭遇不也是我的遭遇吗?

我说:“这下子你知道我在家里的感受了吧!”

我妈说:“滚一边去,一码归一码。”

不过后来她也就不拼命喝汤了。

04

有一天我在网上跟人讨论一个生物专业相关话题,我们一直无法达成共识。

完了对方来一句:“互联网本科率4%果然是真的”,然后把我拉黑了。

我想我也不是没上过大学啊,而且我就是这个专业的,我只是想好好跟他讨论而已。

但给你扣个没读过本科的帽子,他立马就舒服了,可以宣布胜利了。

而我也不想继续跟他讨论了。

有时候觉得,现在上网真的无聊,一打开微博就是无休止的吵架,各吵各的,各说各话。

并且我感觉互联网上使用“本科率低于4%”的人都不止4%了。

作为理性人,我们要做的是知道,很多人,都是靠经验活着。经验告诉他们1+1=3,并且这个错误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影响的话,他们就会把这当做真理。

他们确实不知道一些事情,换位思考,也没有那个条件。

比如我妈,初中文化,确实没人教过她,什么是嘌呤,什么是蛋白质,汤的成分是什么,喝多了对身体不好。

这个时候,我们要做的不是来一句“本科率4%”,或者“你就是文盲”,而是要问为什么。

知道肉汤没有营养并不高贵,我只是恰好遇到了个医生,恰好痛风了而已。

具体到我妈这里,我说的那么科学有条理,她不知道吗?她是知道的,但是我武断地说她没文化,她生气,她就不高兴接受新观念了。

比起话语中的道理,人更容易察觉话语中的情绪,比如居高临下的优越感。

大部分理念冲突可以归结于此。

保持沟通,循循善诱,互相理解,是最理想的状态。

但一旦上来就预设对方的立场,一个说“你就是文盲”,一个觉得“你不就是多读了点书嘛?”,那到了这种地步也就没有对话的必要了,对大家都好。

比如我后来换了小号去找那个拉黑我的人,我说我确实不太严谨,但我真的上过大学,这样没必要,我认错,我还是想和你继续讨论的。

他说:“那你大学也白上了,三本吧?”

这次,我毫不犹豫地主动拉黑了他。

好想体面地跟你吵架

Loading点击收藏    阅读(6,083)    鹿印(1)